我院协办的“新中国设计的诞生:艺术设计作品巡展”武汉站火热开展

发布时间:2025-07-29
  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武汉美术馆承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协办的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新中国设计的诞生:艺术设计作品巡展”第二站718日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火热开展。


  展览系统地梳理了1945-1959年新中国设计的发展脉络,聚焦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源与建构、设计教育体系的历史演进,以及民族风格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关键设计作品与历史档案的整理与再现,展览试图推动中国设计史研究的理论建构与话语体系创新。

  展品包括国家形象设计、宣传画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字体设计、产品设计、染织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类别,囊括了百余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诸多重要设计大家,包括张光宇、梁思成、林徽因、钱君陶、庞薰琴、雷圭元、蔡振华、张开济、张仃、周令钊、祝大年、古元、钟灵、奚小彭、常沙娜、张道一等。展览将设计置于广泛的社会发展、时代变革、人民生活的语境中,兼顾地域的广阔性、类别的多样性,分别从前进 前进”“视觉革命”“积极的工业化”“人民的时尚”“民族 科学 大众五个板块展开叙事。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协办展览的过程中,对武汉市在这15年间的设计历史进行了“在地性”的呈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展厅正中一件长约2.6米的潜艇模型,这是武昌造船厂(现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1959年建造的“6603”型潜艇,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常规潜艇。新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也诞生在武汉,1957年由武汉通用机器厂(后改名武汉柴油机厂)的技术骨干设计建造。此外,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首座公铁两用大桥,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技术的重大突破,至今仍是武汉重要的城市象征,武汉市民所熟悉的各种“大桥牌”产品,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展厅中众多的招帖画、宣传册、设计图以及产品实物等也从侧面反映了武汉市在建国初期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



  开展当天,本次展览项目负责人、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纪玉洁老师和特邀策展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陆江艳老师一起带领媒体进行了讲解和导览。


项目负责人、策展人纪玉洁(左) 特邀策展人陆江艳(右)

  两位老师表示,1945年到1959年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间,设计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展现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于国家形象的建设,还包括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等,所以希望以展览的方式来梳理这段历史,让公众增加对中国设计史的认知,去了解中国设计和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他们建构对中国设计的文化自信。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17日。


文字:陆江艳

图片:武汉美术馆公众号、陆江艳

编辑:喻凌杉

审核: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