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遗民俗小课堂——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创新 促进两岸青年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0-11-17

        11月17日下午,由中华全国台联同胞联谊会和湖北省海外联谊会联合举办的2020年“非遗所思”两岸非遗文化嘉年华启动仪式在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隆重举行。本次嘉年华活动包含大冶刺绣线下体验课,30多位理工学子和台湾青年一同,在非遗传承人彭肖肖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红绣的针法技艺,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小红绣”主要传承了传统民间刺绣【大冶刺绣,有着鲜明的汉绣艺术特点,针法丰富且变化无穷。刺绣内容反应了当代百姓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次体验活动分为线下、线上两个课堂进行,线下由老师讲授并指导小红绣基础操作,线上同步进行网络视频直播。

“小红绣”非遗传承人彭肖肖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授小红绣的针法。

 

刺绣工具小包:绣绷、蚕丝线、镜子、胶水、盘金线、绣针、珠子、印花绣布。

 

同学们正在体验刺绣

       时至下午五时,大家都不同程度的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在这次的线下体验活动中,大家体验了非遗文化的制作技巧,也感受到了非遗“小红绣”的动人之处。

 

非遗小科普-大冶刺绣

       刺绣,古代称之为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大冶刺绣】是传统的民间刺绣,有着鲜明的汉绣艺术特点。单面打籽绣作品是刺绣方法的一大创新,整个作品的绣法全部由打籽绣手法组成,花色搭配合理,作品有浮雕之质感,立体感强。

       有人说,湘绣清新脱俗,苏绣温文尔雅,粤绣气魄浑厚,蜀绣色彩明快,汉绣则以富丽典雅而别具一格。汉绣品足以衬托出热烈欢快的气氛。汉绣针法的千回百转创造出了别有一番滋味的意境。在美学家眼里,汉绣品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这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

       

 

       每个图案每段花纹都是楚地民俗的直接或间接呈现。“汉绣不仅仅是刺绣,它还承载着文化内涵,远远超越了技巧的界限。”大冶刺绣的针法极其丰富,共有9大类43种,主要有齐针、抢针、套针、施针、乱针、滚针、网针、挑花、盘金、打籽等。采用不同针法可以制作出各具形态的刺绣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