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个体及日常生活”学术讲座在我院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23-05-06

  427下午两点,第555理工大讲堂艺设学院五楼报告厅举办。本期讲堂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翁剑青教授,主题为艺术与个体及日常生活讲座由艺设学院设计学系主任喻仲文教授主持,学院100余名研究师生参加。 

   

  讲座现场

  会上,翁剑青教授首先回顾了艺术的公共化在古代社会的需求,以古看今,引入当代公共艺术需要明确的三点问题,即:在当今艺术的社会化交流中,作为艺术生产者个体与公共领域之间应该具有何等的关系?作为曾经博物馆化以及商业化的艺术,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应该具有何等关系?当代公共艺术的“微叙事”“非典型化”情形与多元形态的意义?随后,围绕以上问题逐一展开论述。

   

  喻仲文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翁教授从艺术史和社会史维度出发,史论并举,结合汉娜•阿伦特关于公共领域的共同需求的论述、哈贝马斯关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转型过程的论述、安东尼•吉登斯关于“第三条道路”的论述、列斐伏尔关于“日常生活”的相关论述,回顾了公共艺术的历史转向,阐明个人与公共领域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艺术的公共将产生双刃剑效应,大众化、批量化对经典祛魅,但也消解了艺术的既定内涵的复杂性及其精神的理想性与深刻性。它可能一面消解了精英文化也一面消解了单一化的意识形态的文化。

   

  学生提问

  随后,他列举了《广场之夜》《倾斜的弧》《纳粹统治下的同性恋受害者纪念碑》等公共领域作品,阐述了艺术家个体经验、能力和创作自由之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解读三个公共艺术案例,进一步从讲述“非典型公共艺术”日常生活化、微叙事、参与式、在地性的特征。翁教授总结认为,艺术家个人的素养和担当意识、公共艺术建设的机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在公共领域的建设中尤为关键。同时,公共艺术将有利于促进市民的社会交往和包容、协商的公民素养,提高公民大众的文化和审美素养,增进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和积极性。

  最后,翁剑青教授还与部分学生就如何在公共艺术场域提升普通群众的体验感、设计工作者如何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展开设计思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喻仲文教授作总结发言,感谢翁教授的耐心讲授与贴心解答。

  本次讲座,翁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艺术与个体及日常生活关系,引经据典用严谨的学术理论分析了当代艺术界的实际问题,带来了一场言浅意深的学术的盛宴。让同学们了解到国外知名学者的前沿理论,也为同学们更好地从事艺术生产实践提供思想指引。

  撰稿:吴晗琦    影:孙子惠    编辑:邹文军    核:王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