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对话:第三届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高层论坛(2021)”在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成功举办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1-12-27

  1226日,由武汉理工大学主办、艺术与设计学院承办的“逆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对话:第三届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高层论坛(2021线上顺利举会议围绕全球化语境艺术理论的“中国风范”“中国气派”展开讨论与对话,就逆全球化时期的中国艺术史写作、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系统的建构及“守正创新”等问题达成了共识。

   

  会议开始,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吴超仲教授、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潘长学教授分别代表学校和学院致辞。吴超仲表示,近些年来,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单边主义等思潮盛行,对全球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合作带来巨大挑战,学术界的交流与对话也深受逆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本次会议的召开,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长学表示,在艺术学科面临新挑战背景下,学者们讨论艺术的社会作用及艺术学科建设的逻辑问题,是践行学术为社会服务、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富有意义的活动

  本次论坛分上午和下午两场举行,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张黔教授和四川大学哲学学院韩刚教授分别担任主持在会议中,学者们就艺术的基本原理、艺术史的写作、审美教育、艺术概念史等问题展开了积极讨论。

  北京大学彭锋教授进化论美学与全球艺术史主题,讨论了全球艺术史如何可能的问题。他认为,目前的全球艺术史写作都未能以全球艺术的共性为基础。他从贝尔廷全球艺术史的构想出发,分析了后现代哲学家韦尔施“美”是普遍的观点,指出人类对美的共识是最强的,以“美“为中心书写的艺术史可以是全球的。但他也指出,这种关于“美”的全球共通感是感官的、没有深度的,在运用于全球艺术史的写作时也需谨慎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针对艺术史写作中的困惑,提出艺术史间性原理。他认为艺术史是多种艺术门类的集合,与诸如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等多种学科具有关联性,艺术史的写作应具开放眼光开拓精神。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探讨了艺术史学理论跨界域问题,他辨析出美术史、艺术史和新史学交错与边界,认为新史学的构建需要将史学与案例、个人与群体相结合,运用科学方法书写艺术史。陈池瑜教授回顾现代以来的中国艺术史、艺术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为现代艺术学理论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精髓,利用西方近现代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从内部寻找当代艺术理论的新发展源泉。中国美术学院高世名教授从通人”“畸人概念出发,提出当代美育应致力于培养艺理相通、道术相继、学养相成的人才。他主张美育要在乡土实践中,历史与社会中培育通人,以面对当前的审美教育问题清华大学陈岸瑛教授在新时代美育与乡土教育主题发言中指出,新时代的审美教育要走向乡土在现实非遗教育中传播美、提升美他强调,提升享受美好生活的情趣,提升感受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提升文明与文化传承的能力应该成为前中国审美教育的“四目标”。东南大学龙迪勇教授汇报了出位之思在艺术领域的跨媒介叙事中的表现。他指出,出位之思的本意是超出媒介或材料固有限制,去表现其他媒介所特有的艺术效果跨媒介时代,出位之思是一个重要的创意表现手段。中国传媒大学张金尧教授从艺术学理论硕士、博士培养要求出发,提出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理论的学科融合问题。他强调,中国的艺术学理论要建立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评论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对艺术学、艺术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位思考。认为艺术学本是从艺术哲学、艺术美学中分离出来,应具备人文学科的形而上学性,艺术学的科学化则冲淡了艺术研究的这种特征。他还指出,艺术史的写作也完全可以超越史实性的叙事,直通哲学化的艺术观念史。

  本次论坛对中国艺术学科中具体的现象、概念、观念等展开了讨论。四川大学韩刚教授援引大量史料,系统梳理了晋唐艺术中“通感”观念变迁。他认为中国古代关于五官“用而大用”的哲学理论是“通感”观念的思想基础,“通感”滥觞于佛教初传的东汉时代,形成于西晋,深化晋末南北朝盛中唐时期。佛教对中国晋唐时期通感观念的形成与演变有重要影响。重庆大学龙红教授立足全球化语境,对书法艺术何以走向世界提出思考。他通过分析大量的碑刻中的刀笔相离现象,提出刀笔相生、美在象外的书法追求。他强调,要正视书法艺术的天趣,坚守雅格的美学追求,让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武汉理工大学张黔教授通过分析雷圭元先生《新图案学》中的美学思想、文字表述以及雷圭元先生的社会交往等问题,逻辑推导出雷圭元先生的写作受到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的直接影响武汉理工大学管顺丰教授探讨了艺术管理学雁形模式。他指出雁形模式应当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对艺术管理的影响。中国特色艺术管理理论应不断精炼雁行模式内涵,提升和革新艺术管理理论体系的构架。浙江农林大学汪洋教授探讨了民间工艺口诀的“工匠精神”。他认为民间手工艺口诀中具有“匠艺、匠心、匠德”三个层次的追求;既强调技艺的实用性,也强调因材施艺的艺匠美以及别出心裁的创新意识。湖北美术学院李珊教授从竹林概念出发,结合《竹林七贤》图像的历史演变,探讨了东晋至明清时期七贤竹林关系的变迁武汉理工大学喻仲文教授认为,春秋时期的艺术扮演着国家文化战略武器的角色,一些国家通过艺术外交,侵蚀他国文化消耗他国经济实力。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应当挣脱西方中心主义圈套,树立文化自信,艺术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建中国新时代的艺术美学。裴瑞欣博士通过对中国画学中平淡天真概念与画史真实面貌的辨析认为米芾提出的“平淡天真”,实际偏向于“纵逸”品格但经过董其昌、四王解读,该概念演变为“淡逸”品格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名誉院长陈汗青授就本次会议作总结致辞。他对发表真知灼见的各位专家表示由衷的赞叹,肯定本次会议既有学理的扎实研究,又有现实的关怀指向。会议逆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对话为主题,研判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发展道路,彰显了学者的时代使命与担当。他认为,学者们关于学科建设问题、艺术史学理问题、美育问题的讨论,较高的学术价值,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本次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湖北美术学院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共计17位专家学者参会,吸引了省内外数百名师生上线旁听 

(通讯员 吴晗琦  审稿人:余峰)